专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陈俊教授
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,2015年世界双相障碍日第一次来到中国,迄今已是第6年。国际双相障碍协会常务理事、亚洲区主席,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教授表示,双相障碍如果早诊早治,会提升该病的治愈率,需要想办法消除疾病歧视,更好地帮助患者及其家属。
病因复杂,未来有望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治疗
双相障碍不同于抑郁症。抑郁症是持久的情绪低落,双相障碍是情绪的低落或高涨、是情绪的不稳定。典型的抑郁症患者会吃不下、睡不着,双相障碍患者则可能表现出非典型症状,包括吃得太多、睡得太多,容易暴饮暴食等。同时,双相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的时候会觉得四肢沉重,抬不起来,这个症状被称为灌铅样麻痹。而且双相障碍患者拒绝敏感性很高,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,往往会因此影响人际关系,让自己变得很痛苦。
双相障碍如此复杂多变,那么它的病因是什么?陈俊教授认为:“双相障碍跟其他精神疾病一样,它的病因还是未解之谜。目前比较公认的病因是生物-心理-社会模式,但在生物、心理、社会三个因素中,社会因素的作用最弱。”所以相应的对双相障碍的治疗一般会从生物、心理、社会病因模式入手。生物学治疗是基础,使用帮助患者稳定情绪的心境稳定剂,碳酸锂、丙戊酸盐、拉莫三嗪等都是治疗双相障碍的常用心境稳定剂,但每种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。为了平衡这种优缺点,精神科医生也在寻找更好的替代选择,例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,这类药物也有改善情绪稳定性作用,对躁狂、轻躁狂效果很好,但这些药物中只有少部分可以预防双相抑郁的发作。陈俊教授补充说,物理治疗、心理治疗、补充替代疗法是目前研究最多的,但是循证证据并不多。
未来,在治疗双相障碍的过程中,还可能借助大数据模型,将病史、病因、疾病症状等关键信息输入进去,然后通过自动分析,能够给出患者所属类型和治疗方案;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些疾病特征的自动分析,预测哪些人可能具有较高的发展成双相障碍的可能性——这些都是有可能实现的。
家属在双相障碍治疗中作用突出
面对双相障碍,痛苦的不仅仅是患者,还有患者家属。跟患者相处,对家属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。
为此,陈俊教授建议,家属需要先了解疾病常识,要感知患者的变化,在患者抑郁的时候多多关心,预防出现特别负面的情绪;在躁狂的时候要去安抚,让患者能够平静下来。此外,患者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情绪波动,所以家属应尽量避免对患者提过高要求,给患者带来压力。但是有些家属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,就是不给患者任何压力、百依百顺,这也不行,家属要慢慢培养患者的抗压能力和抵抗不良情绪的能力。
无论是患者、家属还是医生,都希望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,但是目前双相障碍的预后不容乐观。从总体人群来看,如果好好接受治疗,至少有2/3的患者能够稳定,就像高血压、糖尿病一样,只要好好吃药,血压或血糖就可以稳定,双相障碍也是如此。另外在疾病早期,如果患者发病时间短、次数少,应激因素能够去除,再加上患者本身性格不错、家庭支持系统完善,在这些好的条件作用之下,患者也是有希望痊愈的。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病程短、复发次数少,这类患者有1/3以上的概率可以在早期控制住,以后再不复发。
整合资源做好疾病科普
正因为早诊早治能够提升治愈率,对于双相的疾病科普和宣传就变得尤为重要。作为国际双相障碍学会(ISBD)的亚洲区主席,陈俊教授不仅身体力行,在社区街道讲课,做义诊,还致力于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。
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陈俊教授开设微信公众账号“CJ工作坊”,通过《“娘化”现象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吗》、《别让偏执将他推入仇恨的深渊》、《得了重度抑郁就要离婚?》等文章,让人们了解精神疾病并不神秘,也不可怕。“在我的工作坊里,增加了和患者、粉丝的沟通环节,如果想了解相关知识,可以在后台给我们留言,我们会把问题收集起来进行解答。”
陈教授说,科普不仅对普通老百姓有意义,对医生来说也同样重要,医生应该了解最新的治疗理念,了解如何更好地筛查双相障碍,这样才能整体提高社会公众对双相障碍的认知,也提高双相障碍的规范化治疗。在推动科普教育的过程中,需要动员各种力量,包括各大平台、媒体记者、社会组织、患者自助组织等,将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影响力。
来源: 新浪医药新闻